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5节(1 / 2)





  锦书先生误我啊!

  而此时,顾祁看着满脸谦逊站在他面前的中年男子,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他没想到跟着许褚来的除了他从家里带来的那些兵马,还有一个恰好游历到这儿又听说军中有个“神医”的真神医--华佗!

  第66章

  建安时期三位神医——华佗张机董奉, 张机便是后世医圣张仲景。

  说起这个时期的三位医学大家, 顾祁绝对可以说个三天三夜不带重复的, 毕竟是同行,而且还是被人当教材从小教育到大的经典人物。

  恩……在还是顾锦书之时, 谷中的师兄师姐经常会讲故事,在他小的时候几乎对各个时期的能人异士都有耳闻, 更何况还是和药王师父同为医学圣手的神医们。

  董奉这名字可能知道的人不多, 但是说起他的典故,那就是人人皆知了, 他少年学医,后隐居在庐山, 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他治病不收钱,只要病愈者在山上栽种杏树便可, 后人称颂医者“杏林春暖”便是源于此了。

  说起杏林,这和顾祁的缘分就不浅了,毕竟药王座下可都是杏林弟子,不过这时候离董奉的出生还有好几年, 这想的就有点多了。

  而张机张仲景,他撰写 《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贡献重大,那是直接被后世誉为“医圣”的人啊!

  至于华佗,这个则是悬壶济世的直接代名词了,华佗喜欢游历, 行医深入民间,足迹更是遍布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

  据记载,华佗此人不求名利,不慕富贵,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

  华佗手中掌握的药方很多,多到后世有人只看到那些方名就忍不住双眼放光,可惜,大部分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这也不妨碍后世尊他为“神医”。

  这几位给后世带来的影响都不是一般的大,不过张仲景和董奉都有师承,只有华佗,他没有系统的学过医,而是根据各种古籍医书自学的。

  医书有多晦涩难懂,这一点顾祁再清楚不过了,能够自己从头钻研还能将名声打出来,不佩服不行!

  而且在封建社会的三国,读书人大多以出仕做官为荣,华佗有那个能力做官却选择了一条众人完全想想不到的道路,终身以医为业,矢志不移,这一点更是让人钦佩不已。

  毕竟——不是所有人在面对别人的推举都能不假辞色坚持行医的!

  许褚是谯县人,刚好,华佗也是谯县人,他先前一直在外游历,先前听说颍川有一位能治疗疫病的大夫,而且还深入民间治病不收钱,于是兴致一来就想去拜访一番,可是到了之后才知道此人已经离开了颍川。

  战乱之后必有大灾,现如今天灾人祸不断,各地也都有疫病发生,但是能治疫病的大夫却不多,多的是那些不看症状就乱开药只顾着赚钱的黑心大夫。

  这么多年的游历,华佗见过医术高明德行高尚的大夫不少,但是医术不精掉进钱眼儿里的更多,为了钱不将百姓的性命当回事胡乱开药的大夫在这时候实在是太常见了,能听闻一个真正能解黎民之苦的大夫,那实在是当地百姓的福分。

  打听了一下那人去了哪儿之后,华佗就想着再出发去找了,刚好回乡的许褚说了些吕布军中的事情,华佗想着那人也在徐州,不如就跟着许仲康一起。

  因为现在刚好有这个条件,华佗的医术很有名,而且愿意在军中给他们当个临时军医,这等好事儿哪儿有不同意的道理?

  于是,收拾收拾包裹带上徒弟,华佗就这么跟着许褚阴差阳错的来了昌邑,而且至今不知道他面前这位大夫就是他要找的那位。

  许褚知道顾祁懂医,但是他毕竟只在徐州待了几天,其他再多的就不知道了,而且,他更多的是把顾祁当成了和戏志才郭嘉一样的谋士,因此也没和华佗多说,现在的华佗只知道军中有个懂医的先生。

  因为他属于临时来的人士,而且还要在军中待上些时日,因此需要找个能管事儿的人说一下,许褚表示,他不过是新来的,这些事情去找锦书先生吧!

  面对和药王师父一个等级的神医华佗,说实话,顾祁心里有点小紧张,华佗“治人于未病”的强大医术可是顾锦书刚接触医书之时的最高目标啊!

  因为根本除了进兖州时和各城池守军正式交过手了,在昌邑根本就没怎么打,因此这次甚至没有多少伤亡,随行不算顾祁只跟了两个军医都能忙的过来。

  因此,顾祁现在有足够的时间和华佗华神医探讨医术,顺便看看能不能将人顺路留在徐州,仲康已经说了华佗要去徐州,那他自己也一定有这种想法了,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不能让人一直站着,顾祁激动之余赶紧将人迎进帐中,华佗所著的医书基本全部失传,后世就是想研究也找不到研究的法子,实乃一大憾事,不过现在有真人在这儿,还愁没有医书吗?

  如果知道他有机会见到那传说中的《青囊经》,不只裴元师兄,连师父也绝对会表示羡慕嫉妒恨的!

  无论如何顾祁都没有想到许褚能将华佗带来,还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回去一定要给他加鸡腿,必须加!

  若是说让他谈论天下大事,他是真的有点勉强,但是现在是交流医术啊,神医药王座下杏林弟子,这要是再被人看不起,估计真的要把裴元大师兄给气的找到这儿来了。

  即便对面是华佗,顾祁也没有露怯,医学总是在发展的,不说现代的医术,只大唐就比三国时期强上不少。

  因此,不过一小会儿,华佗便被顾祁口中冒出来的各种新奇的东西给吸引了。

  如此本事,绝对不只是懂医这么简单,这么一想,华佗直接就问了徐州是不是还有一位医术精湛而且先前在颍川义诊免费救治百姓的大夫。

  顾祁愣了一下,在颍川义诊的不就是他吗,这时候还不兴义诊,他最开始的时候还被人当骗子赶出去过几回,难不成还有其他人也在颍川义诊过?

  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名声已经传到华佗耳中的顾祁听到这个问题一脸懵逼,而后有些不解的看着华佗,他当初义诊也没出什么问题啊,难不成在走之后出事儿了?

  接下来又是一通解释,一来而去,华佗也明白了,眼前这人便是他此行的目标,只是没想到这人会这么年轻。

  他以为这人至少也要和他一个年纪,做大夫,没有几年的摸爬滚打是根本不行的,只有见多了病症,才能真正看透各种情况,明了医术中的记载还有很多不足,也才能真正担起医者之名,这也是他这些年一直在外游历的原因。

  这人……年轻的有些过分了!

  在知道他擅长使用针灸之后,跟在华佗身后的三人之中有一人眼睛亮了,他是华佗的弟子樊阿,最喜针灸,在这方面的研究甚至隐隐有超过华佗的迹象。

  这个时期用银针治病的大夫不多,没想到这儿也有一喜针灸的大夫。

  被人用火热的目光注视着,顾祁自然不会感觉不到,这时,华佗将他身后的几位弟子介绍了一下,樊阿吴普李当之,其中着重提了一下善针灸的樊阿。

  站在后面的樊阿赶紧点头,表示是他是他就是他。

  就着针灸这个话题,顾祁很快收获了一枚迷弟,短短一会儿,华佗已经决定了,接下来的日子里要好好和顾家锦书探讨医术,年轻人很有想法,甚至在很多地方足以当他的老师,后生可畏啊!

  成功达成“拐个神医回徐州”成就的顾祁脸上的笑意更明显了,出来一次收获这么大,看来以后果然要经常出来逛逛。

  话说医圣张仲景这个时期好像是长沙担任太守,这个离的有点远啊,荆州……还是等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