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番外吾往(1 / 2)





  贤甫六年九月初五午后,广州城外。

  “于总督亲自出城迎接,在下真是受宠若惊啊。”北安侯杨泽跳下马,向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于勉淳作揖道:“见过于大人。”

  于勉淳笑着还了礼:“侯爷一路从京城至广州,车马劳顿许久,想必十足劳累了,快随我来吧。”

  “诶。”杨泽笑着应下,转身向随从吩咐道:“劳烦帮我好好牵着马。”

  于勉淳今年四十九岁,宦海里摸爬滚打半辈子,颇通为官之道,如今也成了一方封疆大吏。他知道贤甫皇帝宠信自己,这才把杨泽这个刚袭爵不久的年轻侯爷派到广州来历练。杨泽是北安侯,如今又新兼了两广督标的职务,手握重兵。于勉淳细细思忖着,觉得皇帝这般安排对自己而言是信任亦是考验。

  “不愧是广州城,这都入了秋了,日头竟还是这样烈。”杨泽伸手挡了挡刺眼的日光,转而望向于勉淳,漫不经心地问道:“于大人在广州待了有十多年了吧?”

  “是,”于勉淳笑眯眯地应道:“在下十一年前便是广东巡抚了。”

  杨泽今年不过二十有四,论年纪比于勉淳的长子还要小些。只是这人年纪虽轻,形容举止间却是一派温和老练,倒不见寻常青年人年轻气盛咄咄逼人之势。见杨泽没再回应,于勉淳便也只笑眯眯地打量了他几眼,转而向紧跟在身边的随从吩咐道:“日头太盛,先别去总督府了,咱们直接去先前为侯爷备下的府邸吧。”

  杨泽一愣,继而笑着作揖道:“于大人思虑周全,在下谢过了。”

  “侯爷何必客气,”于勉淳依旧笑眯眯的,许是面容富态的缘故,倒是不见有多少皱纹:“圣上派侯爷来与在下共事,这是在下的荣幸,必得让侯爷顺心如意才好。”

  于勉淳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便以诗文闻名,后来考取功名入仕,摸爬滚打活到这般年纪,三言两语之间一人的生平脾性便可摸个大概。他心里清楚得很:杨泽是在老侯爷的荫庇下长起来的,如今才袭爵不久,膝下唯有一幼子,想来不辞万里来这广州也是为了建功立业,好让旁人对他这个小侯爷高看一眼。

  只是这小侯爷倒不像是个心思深重的。于勉淳一路上都摆着一张笑脸,不过这般笑容也是他摆惯了的:人前笑意满面人后却心狠手辣毫不留情,这正是他多年的为官晋升之道。

  小侯爷自小长于官宦之家,若说毫无心机实在是天方夜谭。于勉淳想,这大概又是个通晓世故却又不愿入世俗的痴人。

  他知道这些人是对的,如今大兴内忧外患不断,他们慷慨激昂欲救国救民,于勉淳也打心底佩服这些人,可他并不认同;他也知道自己一路至今在外人看来平步青云实则两手却并不干净,更知道自己与同僚勾心斗角中饱私囊只在乎个人的富贵前程,可这又怎么样呢?自己如今坐高官食厚禄,情状不知比那些满口宣扬救世之人好了多少倍。

  “到了。”于勉淳停了脚步:“侯爷好生歇息,在下先回总督府了。”

  “好。”杨泽痛快地应下:“总督大人辛苦。”

  杨泽自从来了广州便着意留心着此间的政事民情:总督于勉淳是个官场里的老油条,虽兼着两广总督与钦差大臣的职位,可他一门心思扑在安定内乱上,对海防之事近乎不管不问。

  他还真不傻。杨泽知道如今涉外之事确是难做,事情多不说,油水也少,可正是这外患才是大兴如今的燃眉之急。后来他听说,于勉淳手下有个幕僚叫李清河,专门替于总督在洋人之间周转。

  杨泽决心见见他,于是十月初的一天下午,他着人请了李清河到他府上。

  渐近黄昏,那人终于是来了。杨泽早就做好了功课,把李清河的底摸得十分透彻。此时他正坐在后院的石凳上看书,听得那人的脚步声渐行渐近。

  “侯爷。”李清河俯身作揖:“下官到了。”

  “你就是于大人的师爷?”杨泽从书上抬起眼望了一眼对面的年轻人,明知故问道:“叫什么名字啊?”

  “在下李清河。”那人恭恭敬敬地说:“拜见杨侯爷。”

  杨泽放下书,上下打量着李清河:只见那人年轻得很,着一件士子儒衣,形容间一派淡泊谦逊。单看这形容举止,谁也想不到这就是广东水师的智囊,两广总督帐下最得意的幕僚。

  莫名而来,杨泽忽而觉得自己与这人投缘得很,不免想多聊几句,于是开口问道:“听说你精通水师船政,平素里水师战舰的操练都是你管着的?”

  “侯爷过奖,”那人的声音依旧不疾不徐:“不过都是小人分内的事。”

  杨泽笑着摇了摇头:“殊不知多少人连分内的事也互相推诿,在京城是这样,在广州也是。”他望向李清河:“你能做到这般精益求精,实属难得。”

  李清河只笑了笑,并未答话。

  他是个极为聪慧的,在广州城待的时日又不算短,故而对此间情状也是极为熟知。如今时局纷繁复杂,朝廷换人比翻书还快,可偏偏于勉淳能在广东一带稳坐这些年,还格外得当今圣上的宠信,加官进爵仕途亨达,不得不说确有些铁腕手段。毫不夸张地说,于勉淳起家的资本正是无数造反者的鲜血:这些年两广暴乱不断,于大人专事剿匪,处理起来心狠手辣毫不手软,个个都不在话下,而他正是用这些邀功讨赏。至于巩固海防与洋人打交道,这些年几乎全是李清河在操办。

  “听说你还在西洋待过?”杨泽接着问道:“学的航海天文学?”

  “不是。”李清河应道:“小人曾在西洋留学数年,学的专业天文学,后来才转至航海。”

  “不容易啊,背井离乡的,我之前也去过几年,那滋味确实不好受。”杨泽点了点头,沉默了片刻,他忽而低声问:“你成家了没?”

  “成了。”李清河没想到侯爷会问这些,不由得一怔,却还是如实应道:“小人的长子上个月刚满一岁。”

  “真的啊?”杨泽忽而笑了,从怀里掏出了一张照片。那照片上有一位笑得十分温婉的女子,她怀里正抱着一个娃娃:“这是我儿子和他母亲。我家儿子还小,才几个月大。”

  李清河彻底愣在了原地:他没想到北安侯竟如此平易近人。他以为京城来的侯爷定是比于勉淳更精通为官之道,不曾想竟是个性情中人。

  “侯爷的儿子很是可爱,”李清河笑了:“若是下官有机会见见就好了。”

  “我也是这么想的。”杨泽冲他眨了眨眼:“李生博学,将来若有机会,必得让犬子拜你为师。”

  “不敢当。”李清河无奈地笑了笑:“在下何德何能去给小世子做夫子呢?”说罢,他思忖了片刻又补了一句:“小世子出身显贵,将来定是要飞黄腾达的。”